12月22日,在以“碳索·綠色新生態”為主題的《中國暖通行業2030減碳路線圖》發布會上,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理事長李江指出,作為建筑能耗的大戶,暖通行業將在2030年實現減碳3.16億噸的目標。
提到空調,大多人都會想到冷暖這兩點。但是對于建筑中的空調系統來說,這還遠遠不夠。除了冷暖,技術領先性、產品穩定性、方案節能性等標準,都是其專業品質的衡量指標。如今,這個衡量標準上又新增一條“減碳量”。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李江表示,雙減標準也好,空調標準制定也好,聚焦到一點,中國制造業要有自己的標準,并把標準制定權國際化,這個工作一定要做。從去年疫情之初我們向國外的口罩訂單到新疆棉花事件,我們的高質量產品卻受掣肘于國外的標準。可見一個好的標準的制定和行業的發展息息相關,而行業里龍頭企業的產品達到全國全球領先時,就應該同步發揮自己的優勢,與行業協會通力合作,制定領先于全國乃至全球行業標準。只有這樣,我們的制造業乃至各行各業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并引領之。
三大可行性路徑,鎖定“減碳”數字化目標
數據顯示,建筑運行碳排放已占全社會總碳排放的22%,而暖通空調系統能耗占建筑總能耗約50%,占社會總能耗約15%。隨著“雙碳”目標各項政策逐步推進,國家推出了各項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強公共建筑能耗監督管理,大幅降低暖通空調系統能耗已經箭在弦上。但是,當前國內從事暖通空調行業的廠家數以千計,每年服務的客戶數以百萬計,短時間內如何才能實現碳排放管理的可視化、可追蹤、可分析呢?答案便是統一的目標管理。
在此次會議現場,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中國電子節能協會、中國節能協會共同見證了海爾中央空調提出的三條減碳路徑,即智能制造、低碳產品、回收利用。
李江認為,實現碳達峰這一重大戰略目標,暖通空調行業必須有明確的量化目標,唯有如此才能推動專家、品牌、用戶三級信息共享體系建設,構建起縱橫交錯、數據可信、目標可達、產業鏈可控的智能決策體系,促進暖通產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發展。
產學研用有機結合
此次發布的“中國暖通行業2030減碳路線圖”是中國頂尖機構與頭部品牌海爾“強強聯合”的結果。據了解,這份路線圖整合技術、標準、數據、人才四類資源,助力暖通空調實現減碳目標。其中,暖通空調綠色低碳標準制定委員會將定期組織關于暖通空調綠色低碳標準研討會,而暖通空調能耗分析大數據整合行業現有暖通空調系統能耗數據資源,推動暖通空調系統能耗數據資源共享,為暖通空調“雙碳”目標相關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同時,作為國產品牌巨頭,海爾自主創新研發的中央空調能效管理與控制系統——“智控云系統”,將高效磁懸浮技術與智慧云科技相結合,融合空調運營管理經驗,搭載先進BS架構的硬件系統,高精度傳感器,結合能源管理軟件,為客戶提供空調制冷站冷熱源系統及空調末端的進行優化運行和節能控制、能源分析、能源診斷、遠程運維、方案設計及項目實施的綜合節能服務,提高空調系統運行能效。
曾經,碳達峰還僅僅存在于行業人士的想象之中,而今,頂尖機構、行業協會與頭部企業已率先展開聯合行動。通過智造端、技術端、應用端布局的3大重要舉措,海爾中央空調牽頭發布的這個中國暖通行業2030減碳路線圖,意味著海爾作為企業不再只聚焦空調等產品標準本身,而是在行業內掀起了一場關于能源方案的變革。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