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這些年來,隨著小米、華為、OPPO等一大批的手機企業,以及原有家電企業的中高管離職創業,還有不甘寂寞的家電零售商們,選擇進軍家電整機行業并推出新品牌征戰老賽道,家電貼牌這個話題再次被推向了行業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社會化專業分工的邏輯之下,家電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存在相應的專業化能力,比如說專業化的工業設計、核心技術解決方案、模塊解決方案,以及專業化的制造代工業務,還有專業化的營銷解決方案、服務解決方案、物流解決方案等。
不過如今提到“貼牌家電”,不管是家電企業,還是一線市場商家,或者消費者,對此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和認知?在家電圈看來,原因其實并不出在“貼牌家電”這種操作模式上,而是在“貼牌家電”操作過程中一些企業為了賺快錢、多賺錢、賺大錢等目的,從而在“貼牌家電”過程中出現“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名不副實”的現象,由此也演繹出“貼牌家電”的幾種玩法:
第一種情況,最近幾年才開始出現,就是一些家電行業的大企業、大品牌,以及知名度較高的品牌企業,發現一些產品如果自家工廠生產,無論是原材料采購成本,還是生產制造成本,都比較高。但委托第三方的家電工廠生產,成本反而直接能降低至少10-15%。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家電企業就開始將自有的部分型號,直接委托第三方工廠生產,然后貼上自家的品牌銷售。比如說,松下電視就計劃將一些中低端型號委托給TCL生產,此外還有空調、廚電等行業的老品牌,則直接委托給小工廠生產,降低成本。
其實,對于上述家電企業來說,他們內心清楚:為什么自己生產產品的成本高,而委托第三方生產的成本就降低?難道大企業的生產工廠經營管理效率,還不如一些中小工廠嗎?答案其實很簡單,家電圈不說,業內人士也都明白。
第二種情況,這幾年來在家電產業頗為常見,就是隨著消費需求的多樣化和多變化,家電市場上的各個品類熱點切換非常快,一些家電企業為了搶占先機,往往在產品熱點出現后不可能自建研發體系、供應鏈和生產線,多會委托第三方的工廠來貼牌生產。比如說,當年的豆漿機、微波爐,這幾年來的絞肉機、空氣炸鍋、蒸烤一體機、凈水機、洗碗機,多是這種操作模式。一些想搶市場的家電企業們,不管原來是做什么的,都會采取委托第三方工廠貼牌生產后,推出新品類迅速上市搶單。
在這一過程,作為專業家電貼牌工廠,向來堅持“一分價格一分貨”,不可能給第三方1分錢2分貨。同時,為搶奪突然引爆的市場商業機會,很多家電企業在缺乏相應的產品研發、質量工藝人才基礎上,基本上就將貼牌產品的質量管理權和控制權,交給專業代工廠自我把握。此外,一些企業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也不排除壓低代工成本價,但代工廠顯然會找到彌補損失的方法,比如劣料換好料。多種因素之下,這種貼牌家電的品質,顯然很難說清楚“絕對沒問題”。
第三種情況,則是多年來很多選擇進軍家電行業的新兵老將們普遍采取的手段,就是公司“輕資產”運營下的一種商業邏輯,將產業鏈拆分之后尋找企業最擅長、最核心的環節掌握,然后將其它環節全部外包。其中也出現兩種模式:一種是全面輕資產化,只做與用戶相關的品牌和營銷,將產品、服務等全部外包委托第三方工廠;另一方面則是部分輕資產化,將產品的研發和定義,以及市場營銷兩端自主可控,只是將產品生產制造外包,最終掌握一定的話語權。
如果完全借助第三方代工廠現有的研發、設計、制造能力,屬于全權委托,這一類家電企業屬于典型的“貿易公司”,就是注冊一個品牌,利用自身的營銷推廣能力,賣同質化的產品。這是很多家電廠商離職人員進軍家電行業的“通行手段”,缺乏對產品的定義權,更缺乏在市場競爭的差異化競爭能力,最終只會淪為低價格競爭的“出局者”。對于自己擁有研發、設計,工藝流程和品控能力的企業,相當于是與第三方的代工廠一起進步和發展,甚至倒逼代工廠改造生產線、生產工藝和品控流程,保證企業設計研發的好產品可以落地。其實決定貼牌家電的因素有很多,不只是工廠的生產制造能力,還涉及工藝管理、產品設計、原材料品控等等因素,甚至還存在一些貼牌企業總想著“花最少的錢做出最有格調的產品”等不可控因素。
最終,對于那些進軍家電行業不管是采取什么方式進行“貼牌家電”業務的企業來說,如今都必須要認清一個事實:頭部企業基本上已經不接來自非一線大牌的代工訂單,偶爾接單也只是對有商業合資或合作關系的大品牌訂單;二線企業基本上也會選擇接代工訂單的數量、質量和企業實力,也不會輕易給實力弱的家電品牌代工;而三四線的家電企業們,為了生存和發展才會敞開接單,但他們的品控能力和制造工藝還需要打一個問號。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