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天氣炎熱,重慶李女士家空調卻突然“罷工”。家人熱得受不了,趕緊聯系售后電話,對方很快派了人來。一檢查,維修要3800元,家人嫌貴猶豫,工人好心給降價。沒想到,卻給李女士帶來大麻煩。
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來看看!
空調突然停止工作,家里人熱得受不了,于是拿出手機查到了空調的品牌售后電話。對方聽說李女士家空調出問題,熱情地安排維修人員上門檢查,也讓家人安了心。
才沒多久,維修工人就到了。一檢查,發現是空調室外機有零件損壞,必須要更換。維修工人根據服務標價告訴李女士家人,需要3800元。一家人一聽猶豫了,嫌貴,商量著自己找人再檢查看看,興許能便宜些。
維修工人見李女士家人嫌貴,主動提出給個優惠價,只要2400元,還送1900元加氟。不過有一個條件,就是自己作為個人維修,不走官方途徑。他表示自己都已經上門,就當作好事,李女士家也能省不少維修費。
聽工人這么一說,李女士家人合計一陣后,同意了。工人很快爬到室外機處,修好了空調。
晚上李女士回到家,聽家人說起修空調的事。她感覺不對勁,趕緊找出保修卡來,一看購買時間和保修期,李女士大呼:“糟了!”
李女士看到,保修期上清晰地寫著,自己的空調還在免費保修期。而上門維修的工人卻說要3800元,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她趕緊按保修卡上電話,聯系了空調品牌的客服。對方告訴她,并沒有接到過李女士家空調維修的申請,更沒有安排過人員上門,同時客服還說,李女士家空調是6年保修期,到現在才3年。
聽完客服的話,李女士更加疑惑,趕緊說出家人聯系的號碼,向客服確認。對方卻說,根本不知道這個號碼!不僅如此,客服還提醒李女士,如果有非品牌售后人員拆機維修,會影響免費保修。
李女士這下意識到,家人找來的不是官方維修人員。那么,他是誰呢?
通過讓家人重新示范查找電話的過程,李女士發現了所謂的“xx空調售后維修中心”號碼,并再次打通電話。一接通,李女士明確詢問對方是不是“xx品牌空調”售后。對方猶豫一陣,接著避開問題,反問道:“您的空調是有什么問題嗎?”
李女士再次追問,對方才不情愿坦言,自己不是品牌方的專門售后,是代理維修結構,可以維修很多品牌。但是,當被問到維修人員隱瞞身份,并誤導家人在保修期內花錢維修時,對方表示不清楚家人與維修工人私下的交易情況,并不會對此承擔任何責任。
隨后,李女士一家聯系了維修工人,維修工人矢口否認自己說過空調過了保修期,并堅持表示自己在維修前明確詢問過李女士家人,并是征得同意才進行維修。而對于自己的身份,他則顯得支支吾吾,說自己只是在網上接單。
李女士的經歷讓人氣憤,家人通過網絡查詢品牌售后電話,得到赫然顯示“xx空調售后維修中心”字樣的信息,讓人無法分辨真偽,甚至不會想到會是虛 假。
不得不說,這一移花接木的招數,確實會欺騙到很多消費者。事情發生后,李女士報了警。
那么,誰該為此虛假信息買單呢?《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中規定:(一)經營者利用廣告和其他方法,對商品做引人誤解的虛假廣告的,監督檢查部門應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消除影響,并可根據情節處1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
從這一點來看,維修商家存在利用廣告,對商品做引人誤解的虛假廣告,應該受到相應處罰。
同時,根據《廣告法》第五十六條,(三)發布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廣告經營者明知或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制作、代理、發布或者作推薦、證明的,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因此,李女士家人找到維修電話的這家網站,也應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這件事錯綜復雜,李女士家人通過網絡搜索到維修公司電話,維修工人報價后又選擇了私下服務,以致維修公司將自己的責任推脫得一干二凈。而維修工人又一口咬定,當時自己沒有說過李女士家空調超過保修期,是明確詢問和征得同意后才進行維修,表示自己沒有故意隱瞞。
面對這些復雜的情況,真要維權,似乎也是路途漫漫,要有一番周折。
那么,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避免這種事情發生呢?
1,購買大件電器后,一定要保留好廠家電器箱中的保修卡,可以集中放置在一個專用的柜子里,并且方便家人拿取。
2,如果使用中電器發生故障,要聯系保修卡上的官方售后電話。切莫貪圖省事,直接在網上搜索,遇到像李女士這樣有口難言的情況。
3,聯系上官方售后以后,要進一步明確詢問對方身份,確認對方是對應品牌的售后。如果遇到對方閃躲回避,或避而不答,則不要接受對方服務。
4,維修人員上門時,要觀察對方是否穿著對應品牌的工裝,并請對方出示工作證。如果未穿工作服,或無法出示工作證,穩妥起見,不要接受對方的維修。
網絡給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但它的健康發展也需要大家一起監督,一起擦亮眼睛辨別。
對這件事,你怎么看呢?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