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冷網】今年7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做好2020年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公布了2020年包括北京平谷、山西晉中、山東濟南、遼寧營口、河南鄭州和內蒙古巴音淖爾等17個首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下簡稱基地)建設名單。
消息傳來,引起了業內極大反響,大家認為,這個名單的公布,受益的不僅僅是這些地區,它無異于是國家給冷鏈行業下達的一個總動員令。這個總動員令就是:要盡快培養一批我們自己的冷鏈行業集團軍和行業航母。
眾所周知,冷鏈物流與民生關系最為密切。其中,關系最為密切的無疑是農產品供應鏈。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可是多年來,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末端的“天”,即消費端的城市配送,這當然十分重要,近年來這方面的成績也有目共睹。但這只是一個方面,老子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說,消費端的冷鏈物流是“二”或者“三”,那么,“一”就是食品和農產品的源頭,即產地端的冷鏈物流。就此也可以說,食以“冷”為先。
那么,如何借基地建設之東風,充分把握國家賦予的各項利好政策,讓農產品冷鏈物流更上一層樓呢?
1、基地-將成為農產品冷鏈發展的重中之重
梳理一下近年來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對冷鏈物流發展的諸多政策,可以發現,大部分政策都指向了農產品冷鏈。
早在2010年,我國首部《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就已明確,要通過規劃的實施,在原來基礎上增加1000萬噸冷藏庫的能力。隨后,在中央一號文件中,也多次提到要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其中,2020年中央以文件更是明確提到:“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統籌規劃、分級布局和標準制定。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在國家政策加持之下,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紅利才剛剛開始。隨著消費升級和農產品上行的需求日益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已成為發改委、商務部、農業農村部關注的重點,也陸續出臺了多項扶持及指導性政策。
也許有人會問:國家為什么要如此大力提倡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呢?從宏觀上說,是因為它與黨和國家的“三農”方針密切相關,具體地說,一是它可以提高農產品溢價能力;二是可以降低農產品成本價格;三是有利于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以上三點,每一點都是中國“三農”方針的核心。
如今,很多人都聽說過“最先一公里”這個詞,但可能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其實,這個詞最早來自農產品冷鏈,即農產品的產地預冷。從產地端到消費端的農產品全程冷鏈物流各環節中,產地預冷是第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被稱為“最先一公里”。目前我國的農產品流通損耗率達30%,甚至更高,而發達國家農產品流通損耗率均控制在5%以內,美國為1%~2%。如此巨大的差距,最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冷鏈物流基礎薄弱,特別是產地預冷發展遲緩。
為了克服這一差距,近年來,許多地方都采取了“自救”措施,諸如建設產地冷庫、氣調庫以及發展第三方冷鏈物流等等。這些當然都很必要,也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之出現了一個普遍性的問題,那就是成本太高、利用率太低。冷鏈物流一個有別于其它行業物流的顯著特點,便是投資大,所以業內才有冷鏈物流是“富人的游戲”的說法,投資大,不可避免,關鍵是如何通過降本增效獲得利潤。
干大事必須集中財力、物力和精力。冷鏈行業的人們何嘗不知道這個道理,只是囿于我國冷鏈企業和各地政府各自為“業”、各自為政的局面。斥巨資建起來的冷庫老是裝不滿、冷藏車的貨物也往往滿車去、空車回,徒喚奈何?
而這恰恰是國家建設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的意義所在。一個行業要實現飛躍式發展,靠各個企業的單打獨斗,肯定沒有出路。這也是我國至今沒有出現冷鏈航母特別是農產品冷鏈航母的原因所在。
2、基地-將成為未來農產品冷鏈航母的船塢
物流基地的消息后,當地政府和企業的反應就知道了。
我們發現,這些已被批準建設的國家級冷鏈物流骨干基地,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有一個企業載體,作為基地建設的先頭兵。
更多的冷鏈物流企業,無論大小,最終都將會進入基地,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外,在這一冷鏈物流航母船塢建設過程中,政府這只無形的手,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如濟南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基地建設過程中,政府主管部門將建立工作協調機制,抓好抓實抓細設施建設、模式創新、能力提升、資源整合、互聯互通、規范發展、食品安全等各項建設工作,推動先行先試,探索經驗,切實發揮好濟南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
自貢市發展改革委不久前,也專門召開了自貢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推進會,研究部署自貢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推進有關工作。會議要求,:一是要做好整體謀劃,高水平規劃基地建設,突出特點,形成特色;二是要加快項目建設,盡快開工中央預算內項目,加快配套項目建設進度;三是要做好企業引進培育,招引一批冷鏈物流企業,發揮好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四是要加強協同合作,市、區兩級部門要密切配合,建成輻射川南渝西的冷鏈物流基地。
3、基地-新基建在這里大有用武之地
新基建是個新名詞、新事物;骨干冷鏈物流基地也是個新名詞、新事物。這二者名稱不同,有一點卻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新在產業數字化上。冷鏈物流要實現降本增效,產業數字化將是不可逾越的重要舉措之一。因此,在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起步之際,就必須將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理念,融入基地的整體規劃之中。
具體地說,農產品冷鏈最先一公里過程中的溫度控制、監控、檢測、溯源等,都需要有與之配套的信息系統和硬件設備,將流程標準化、智能化,才能規模化地處理龐大的生鮮冷鏈物流市場。
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化建設程度低,已成為影響冷鏈物流和農產品供應鏈發展的最大的瓶頸和痛點。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的誕生,將有利于解決這一問題。
首先,有雄厚的資金基礎。除了國家給予補貼資金外,基地所在地的政府部門也會傾囊相助。前不久,廣州市政府宣布,在3年內將完成總投資170億元,用于冷鏈物流骨干網基礎設施建設。其核心目的是:加快廣東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全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鄉村振興步伐。總體方案計劃是:用3年的時間,建設“1個中心+2個區域網+3個運營平臺”,即中心庫+冷鏈物流產地網、冷鏈物流銷地網+冷鏈物流資源整合平臺、冷鏈運輸配送平臺、公共型智慧冷鏈物流信息服務平臺......
其次,基地本身入駐企業的發展,亟需新基建的支撐。多年來,冷鏈物流的信息孤島現象始終存在。這一問題的解決,既需要企業自身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也需要發揮產業高地的集聚作用,打造一個信息化平臺,讓所有的企業都能在這個平臺上互相看到對方,并在合作互利的基礎上交換資源。而基地恰恰就是這樣的一個平臺。特別是在產業數字化的今天,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已深入產業內部。大數據和云計算通過大數據,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精準營銷和場景變現;物聯網則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萬物互聯。新基建可低成本精準對接供需關系;近零成本完成高精產品的服務布局,實現生鮮供給對消費的精準拉動;近零成本實現預冷、冷藏、冷運和冷配的無縫銜接。
再者,在打造基地信息化平臺的同時,新基建與基地的結合,還將有助于建立國內基地與基地之間以及與國外的信息化合作。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